越窑|第四章|隋唐時期到南宋初期 (下)
- 禪凌文物藝術
- 2019年11月1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19年11月14日
作者:嚴衛 女士
“秘色瓷”釉質的勻淨光潔,釉色的純淨青綠,含蓄素雅,一種純淨、內心感動的美。代表越窯的最高水平。
陳萬里先生在《瓷器與浙江》中指出“本來越窯之大量生產,以及可以做到這樣的精妙,完全是由於吳越王的促進,以後衰落又完全受到政治的關係”
陸龜蒙和徐寅先後在《秘色越器》和《貢餘秘色茶盞》詩中明確提出秘色越器,並讚美其釉色為“千峰翠色”和“捩翠融青”。而明代嘉靖年間的《餘姚縣志》又明確提出“秘色瓷,初出上林湖”
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,在越窯瓷窯場生產專燒供奉用的瓷器。其器形規整、質地細膩、胎體經過精緻的打磨、釉色光潔亮麗,堪稱絕無倫比。不僅是宮廷用瓷的重要來源,也是當時社會的珍愛,同時也代表了中國唐宋時期青瓷製作的最高水準。這期間,還出現了覆燒的“芒口器”以及鑲嵌金銀的器物。褐彩作為裝飾的品種,也被廣發運用。


五代 秘色瓷 蓮花碗 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

五代 越窯 秘色瓷 龍紋 罌 寧波博物館
龍是一種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瑞獸,代表著皇權與威嚴。後漢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對龍是這樣描述的:麟蟲之長,能幽能明,能細能巨,能短能長…… 於是龍紋自漢代始漸漸成為皇權之象徵,也是人民所崇拜的,期盼著為人間驅邪佑福,是中國古代傳統裝飾手法之一,將其用在石碑碑首、金銀器、青銅器、玉器、繪畫上、木器上,特別是在陶瓷藝術上表現的淋漓盡致、惟妙惟肖。
五代、北宋時期,越窯、耀州窯,同時期龍紋對比圖

(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越窯 龍紋大碗)
越人本著”常在水中,斷發紋身,以像龍子,不見傷害“的密碼,刻劃的龍乖巧,秀氣,靈動、柔美,這種細膩,纏綿的藝術風格,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充分體現出越人的智慧,熱情,以及高超的陶瓷製作的技藝。

耀州窯位於陝西,將北方人的豪爽、霸氣揉搓在陶瓷藝術中,所刻畫出的龍,粗獷、灑脫 、有力、立體感強。任由疏密相間的水波紋在腳下流淌,將“或龍在淵“表現的淋漓盡致。
考古調查發現,低嶺頭、寺龍口、張家地、開刀山一帶南宋窯址遺存中,存在著同窯合燒二種不同類型的青瓷產品:
一種,產品的面貌風格與上林湖窯址群的北宋晚期製品的胎釉、造型、裝飾及裝燒工藝都是一脈相承的,是傳統的越窯青瓷。即由1,採用明火疊燒,粗獷的刻花的器物和2,精細產品,刻花纖細,釉色青綠,採用匣缽裝燒的器物。

(傳統風格的越窯青瓷,或明火疊燒)

(傳統風格的越窯青瓷,匣缽裝燒)
另一種,產品的胎色、釉色、裝燒工藝與越窯的傳統風格大相徑庭,卻與北方的汝窯製品頗為接近,主要有碗、蓋碗、罐、瓶、鼎爐、花盆等這類產品被稱之為“官窯型”製品,從而也說明窯場為了生存也做出的一些變革。根據慈溪後司嶴出土資料,唐代燒造八棱淨瓶的匣缽缽體,和淨瓶瓶身的瓷土相似,用於匣缽密封的為青釉,釉質與淨瓶瓶身相似,如果沒有強力的財政支持,普通窯場難以承受這樣昂貴的輔材消耗。

( 晚唐 八棱瓶殘件 後司嶴出土)

(碗 殘件)

(花盆 殘件)

低嶺頭 “官窯型”鬲式爐殘件
Comments